一级学科名称、代码:食品科学与工程 083200
二级学科名称、代码:食品科学083201 、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083203
一、学科专业简介
新疆大学食品科学学科于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4年开始招生,2017年获批“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本学科为自治区重点扶持学科,拥有食品科学、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2个二级学科方向,主要开展新疆特色农副产品的研究与开发,重点开展食品营养组分分析、食品活性成分研究、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及高值化利用、食品质量安全控制等领域的科学研究工作,培养食品科学领域创新型专业人才。近五年培养硕士研究生200余名,毕业生在食品科学相关领域的企事业单位从事教学、科学研究、产品研发、质量控制、生产管理及分析检测等工作。食品科学学科围绕新疆特色食用资源,利用高新加工手段,取得并转化相关科研成果,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科学研究处于疆内领先水平。
二、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食品科学研究领域高层次专业人才,以及相关技术与管理人才。培养研究生系统掌握本专业有关理论、研究方法及实验操作技能,具备从事食品科学、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等科学研究能力,能够推动新疆社会经济各方面协调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三、主要学科方向
本学科主要研究领域有:食品化学研究及功效因子挖掘;食品质量安全控制;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及贮藏;食品生物技术应用研究。
主要学科方向及其内容:
1、食品科学:食品功能因子与营养健康;食品材料品质变化与调控机制;食品质量控制及安全检测技术研究。
2、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农副产品资源精深加工及其高值化利用;基于食品生物技术的现代加工新方法及应用。
学科方向一:食品科学
特色和优势:
(1)研究食品组分与品质形成之间的关系,建立调控食品加工特性、营养特性及品质控制的理论和方法;开展新疆特色农副产品资源活性成分提取、辅助保健功能验证及作用机制研究;构建营养因子递送体系,研发健康产品。
(2)开发适用于新疆特色瓜果采后质量控制及绿色保鲜技术(生物防腐、非热杀菌、天然提取物、激素信号、小分子气体等),维持果蔬采后营养及食用品质;同时挖掘果蔬品质劣变过程中关键调节因子和靶基因,对分子生物学调控机制展开系统研究,形成学科优势与特色。
(3)针对新疆特色农副产品中可能存在的多种危害物残留结构及理化特性,研发高特异性、高吸附容量的样品前处理新材料,结合主客体识别技术(分子印迹、抗原抗体免疫、适配体等)建立高选择、高灵敏检测方法,实现全链条中多类食品危害物残留(非法化学投入品、食源性致病菌、重金属、农药兽药残留、生物毒素等)的快速检测以及动态监控。
主要研究内容:
(1)食品化学研究及功效因子挖掘:主要研究食品品质的化学基础及形成机制;新疆特色农副产品资源功能因子提取制备、健康功效及作用机制。
(2)食品材料品质变化与调控机制:围绕新疆特色林果产品采后贮运、加工、销售环节出现的品质劣变和微生物污染等问题,开展特色林果采后贮藏品质变化及质量控制、果品采后无损检测、贮运保鲜与包装技术开发、果品病害毒素产生与控制、鲜切果蔬杀菌技术开发等方面的研究,并基于现代理化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开展果蔬采后衰老、病害、冷害等品质劣变的分子调控机制研究。
(3)食品质量控制:利用纳米材料(贵金属纳米粒子、碳纳米复合物、MOF纳米材料等)进行功能化改性,定向调控其结构特征,开发多种纳米传感器用于食品成分、添加剂、危害物残留的快速识别与检测(如非法化学投入品、食源性致病菌、重金属、农药兽药残留、生物毒素等),降低食品安全风险,保障食品安全。
学科方向二: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
特色和优势:
针对新疆农副产品资源丰富、品质优等特点,通过加工适应性分析,确定不同原料的精深加工方向;利用生物化学、食品化学、分子生物学等核心理论及方法,联合多组学分析技术,对新疆农副产品精深加工过程及产品贮藏期内产品中风味物质及活性成分的代谢进行跟踪分析;通过食品生物技术,筛选具有抑菌功效的天然活性物质如肽、低聚糖、微生物等并应用,开辟新疆特色食品天然防腐的新方向。
主要研究内容:
(1)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与保鲜:针对新疆大宗农副产品资源包括粮食、油料、林果、果蔬等,通过现代加工高新技术手段开展多模块精深加工,尤其将食品生物技术及智能制造引入林果及粮油产品加工中,通过发酵方式及过程控制以提高对产品营养及风味的多重保护,同时实现对食品加工全过程和贮运环节的实时监控。
(2)农副产品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针对果汁残渣、小麦麸皮、榨油残渣等食品加工生产副产物,采用挤压、发酵、超高压等高新技术对其进行深加工,极大程度俘获副产物中的功效因子,如多肽、多糖等,分析功效因子的产生机制和功效原理,开发高附加值健康食品,实现农副资源的全利用。
四、培养方式、学制、培养年限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为全日制培养方式,学制为三年,在校最长年限(含休学)为四年。